编者按:与书法结缘,是因为随缘;与大酒店结缘,是因为有缘。他的艺术人生不乏传奇,但更具精彩。在人品与书品高度统一中,他享受着书法的快乐;在有为与无为的境界中,他体验着管理的艺术。他就是著名书法家、海悦大酒店董事长助理张延东,让我们随着文化中国对他的专访,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著名书法家张延东
记者:欢迎您接受CCTV中国影响力·文化中国艺术家沙龙的专访,据消息说您出任海悦大酒店董事长助理,首先表示祝贺,请简单介绍一下情况。
张延东:好的!首先衷心感谢CCTV中国影响力·文化中国艺术家沙龙对我的专访和祝贺!
其实,我到海悦酒店完全是一种缘分。这个缘分可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我还在北京大学读书法研究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应邀去香港、上海、浙江、福建等地讲学,期间尤其对福建闽南的“人文”很感兴趣。可以这么说吧,因为书法家一般而言对繁体字都很有感情,而大陆的古文化在闽南比较传统,总觉得彼此间有一种“相见如故”的感觉。再后来,我认识了海悦酒店一位张氏的部门经理,并成为好朋友,期间对该公司“海纳百川,悦以万众”的博大和董事长“厚德载物,领航高原”的创业经历所感动,也对“海悦”这个名称产生了好感……
如果说,书法艺术给了我人生精彩的话,那么走进海悦大酒店完全是董事长洪文旭先生这位伯乐“火眼识真金”的结果。我选择海悦,不是因为在我的人生中缺少这样的平台,而是因为在我的艺术世界里,很需要像国际五星级酒店这样一个既有内涵又能完完全全展示自己的“小舞台,大社会”。也可以说,这既是董事长先生对我的青睐和信任,也是对我人格魅力的一种印证。按董事长的话讲就是:“企业要发展,文化底蕴是关键”、“企业文化要沉淀,全靠引领、管理和理念”、“您的到来,就是我们企业文化做大做强的良好开端……” 就这样,我走进了董事长的视线,走进了海悦,走进了酒店高层管理者行列。
记者:您是如何和“书法”结缘的?书法给您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变化?
张延东:生命中总有一些注定的缘分,有些缘分注定要随风,有些缘分注定要随缘,我与书法属于“随缘”的一类,因为随缘,所以结缘。
其实,我与书法结缘源于父辈。
记得小时候父亲给我做了一个“简版字”,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课程,语文课除了背诵毛主席语录就是写字。父亲用白石灰粉在“简板”字上写上几个“馆阁体”字,然后让我拿着毛笔去描写,期间时常还会听父亲说一些如:“写书法,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等等鼓励人心的话题。就这样“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感染多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慢慢喜欢上了书法。
后来,在上高中时我对书法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认为写“馆阁体”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成名成家就得走出自我,走进古人,学习更多的碑帖书体。我的思路得到了父辈的认可。
从此,我更加喜欢上了书法,因为我喜欢,所以我坚持。我栖身墨海,宣纸为田,毛笔为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书法艺术之海。
如果说,是父辈让我结下了翰墨缘、给予我书法之灵感的话,那么,书法给予我的就是人生彻底的改变——从乡村到县城,从县城到京城,从京城到国外,从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到专业的书法家……这一路走来,收获了的除了花环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和精彩。
记者:有媒体送您的外号叫“拼命三郎”,是什么意思呢?是指您从小对书法下一番苦功?还也有些传奇经历吧?
张延东:“如果说黄土地养育了他,那么家乡的红土是他走进书法殿堂的奠基石”。这是《青海青年报》曾以《“拼命三郎”张延东——从红土中泡出来的书法家》为标题的其中一篇报道中的一段话。这篇文章把“拼命三郎”的拼命史作了一个总结,他给人们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那就是:“每个人都有一双手,而每双手对人类的贡献却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我很喜欢写这篇报道的记者以及他的文笔。其实,“拼命三郎”这个外号除了对我苦心经营书法艺术的一个综合考量以外,还有其他的传奇色彩——这里面有三层意思:一是我练书法很拼命。曾今为了掌握基本功,手腕上常常会吊上一片砖,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几年下来不知吊断了多少绳子,写掉了多少吨水,用掉了几麻袋红土,但人们看到的只是我天天去井的那一头挑水,到山的那一头背红土;二是我做工作很拼命。只要是自己能做的,就会去创新、去超负荷运行,甚至废寝忘食;三是我喝酒很拼命。只要是遇到知己,我就会放开手脚,这一喝就是十几个小时,一斤60度下肚了,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便焕发出来了。
记者:后来您终于“厚积薄发,一鸣惊人”。但是您成名之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淡出“书法界”,那是怎么一回事呢?事过之后,您有何感触?
张延东:其实,“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对我来说只是个传说。虽然,荣誉是一个人挺直腰杆的本钱,但我以为成功和成名的真正意义应该还是“人品与书品”的合二为一,是在书界和社会对个人艺术风格的认可上,而不是获得了几次全国最高奖项后的那种虚荣心的满足上。
我淡出“书法界”,是因为我生性“玄直”,加上本人不愿“行高于人”。或许我的淡出减负了某些人的压力,但我的心一直没有淡出,这就是我的为书之道,我淡出书界后一个人埋头跟古人做朋友,这一埋头就是20年啊!20年来,我以一种平静如水的心情去追忆成功的往事、喜悦的情怀和翻阅那些应该翻阅的历史。
20年的风雨历程,当一切经历过后,才发觉收获的喜悦与失败的悲哀都是过眼烟云,而真正留下来的则往往是最初的那份情感以及很多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在这里,我想借这个平台对所有一直以来关注、激励、帮助过我的媒体、朋友以及家人表示由衷地感谢!感谢您们给我最真和最美!也感谢书法艺术,是她给予了我完美的人生和高雅的生活!
记者:对于书法,您曾撰文《人品与书品之管见》,认为“人品”与“书品”的统一,应该是书法家的最高境界。为什么您那么重视人品与书法的关系?
张延东: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我觉得书法艺术(包括一切艺术)的评定标准就应以“品”字当头,就应该把“人品”与“书品”相统一,这在艺术评品中叫做“圭臬”。
我曾多次参加过省内外以及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书展赛,也有幸担任过地级、省级的评委,也确实看到过优秀书家的作品,但大多作品令人失望,名人们“敷衍了事”、新秀则“力不从心”,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名人”联展、个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玷污了艺术殿堂的圣洁,使后学者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一些自诩为“书家”的“名人”连最起码的《中国书法史》都没读过,甚至连中国有几大书体都不知道!
显然,仅仅是主观努力而练成的技巧,是表达不了作者的人品的,其书品是不能确定的。如明代宰相严嵩,其人品行属于奸权,但他的书法颇为不错,这是因为他在书法技巧方面下过苦功而已,何况他还是一位进士出身,但后世人们不列严嵩为书家,仍为人品所累。
所以,“人品”与“书品”的相统一应该是书法家的最高境界。人品高,没有庸俗的得失之虑,才能有得心之作。正如刘熙载所云:“乃知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舞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即日对后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所以,只有“胸中廓然无一物”,笔下方能“幻出奇诡”,若是不能排除“营营世念”,不能“澡雪”精神,则决不能创造出高妙之作,而只能与一般的油漆工、匠人、泥瓦工争拙巧了。
所以,我深知“人品”与“书品”的重要性,但也一贯反对以“人品”和“书品”为幌子,贬低别人、攻击他人、提高自己的人和行为,尤其是现在这个把名利和权贵视为唯一主流的社会里,书法界若能真正纠正“急功近利、门户之见、地域偏见、小圈子主义、冒牌书家”等一系列怪现象,那才是“人品”与“书品”最真正的完美结合。
记者:回到第一个话题,您刚刚出任海悦大酒店董事长助理,从艺术家到一个企业管理者,角色的转变很大,是不是很有挑战性?对您个人的事业意味着什么?对您的书法会产生什么影响吗?
张延东:有人认为,艺术家搞企业管理是一种不伦不类,是旁门左道。但我不这么认为,不管你走到哪里,我以为职位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抱负和责任,是有为。如果可以说我把加入CCTV•中国影响力艺术家沙龙作为艺术生涯中最骄傲资本之一的话,那么我就把荣任海悦酒店董事长助理作为感恩艺术、作为回报社会的一个具体展示。这里面虽然身份和角色变了,但主题没变,因为这里面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书法是一门艺术,管理也是一门艺术。既然都是艺术,那么何不尝试着把他们两者之间做一个完美的结合呢,对吧?这是其一;
其二,有为才有位,行事有为,成事在品。我前面说过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人品与书品的统一”,那么管理艺术的最高境界更需要“品与为”两者之间的统一。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只要“品”字当头了,只要先做人再做事,有再大的挑战也就变得简单了;所以说,经营艺术和经营企业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人品不变,书品是不会变的,而且站得更高了,看的更远了,更能相得益彰。所谓“眼高则手高”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社会管理科学也是“眼高论”的基本要素之一,它不是旁门左道。
其三,经营艺术也好经营企业也罢,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为了创造财富”。 只不过经营书法艺术是为了“修炼”和传承,而经营企业是为了“展示”和创造。虽然这种“财富”的区别不同,一个是精神财富,一个是物质财富,但如果把精神财富变成物质财富,或者把物质财富变为精神财富,那他们的价值就相同了,都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