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9日,文化部、中国文联在北京举行“吴冠中纪念座谈会”,深切缅怀吴冠中先生。座谈会上,文化部部长蔡武、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以及中国美协副主席吴长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著名学者、艺术家邵大箴、袁运甫、杨力舟,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等作了发言,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主持了座谈会。文化部办公厅、艺术司负责人以及相关艺术家近百人出席了座谈会。
蔡武部长说,今天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在这里隆重召开吴冠中纪念座谈会,缅怀和学习一代艺术大师德艺双馨的崇高风范和执著坚定的艺术精神。2010年6月25日,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与世长辞,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一同参观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表达了对吴冠中先生的深切缅怀,高度评价了吴冠中先生的思想品格和艺术成就,吴冠中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艺术教育家,在数十年漫长而艰辛的艺术实践中寂寞耕耘,不断进行大胆创造性尝试,始终坚持从民族欣赏习惯出发,始终以我为人民作画、我要努力花出人民的美感作为自己艺术的立足点,始终以表现中国人民的情感、气质和美感为追求,坚持以群众点头、专家鼓掌作为对自己艺术创作的要求,努力探索既能反映时代风貌又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中西绘画融合方面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在百花齐放的画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吴冠中艺术的独特风格。
吴冠中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生活俭朴,在生前他精心挑选了自己的数百件作品无偿捐献给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上海美术馆、香港艺术馆、浙江省博物馆、鲁迅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等,把自己的艺术作品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显示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和博大胸怀。他爱憎分明,性情率真,光明磊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吴冠中先生以其一生的不懈追求和丰硕成果,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当代美术界成就卓著、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大师,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李长春同志在参观吴冠中纪念特展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高度评价吴冠中先生的思想品格和艺术成就的同时,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吴冠中先生为榜样,学习他德艺双馨的崇高风范,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重要性,为催生更多传世之作和名家大师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艺术氛围和社会环境。人是艺术事业之本,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有赖于优秀艺术人才辈出和优秀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大量涌现,文化艺术的发展必须依靠一代代优秀的艺术人才的不懈努力。德艺双馨不仅仅是党和人民对艺术家的期待,也应该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奋斗的目标。
向吴冠中先生学习,不仅要学习他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深入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学习他勇于创新、不保守、不封闭、不僵化,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更要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和人民的挚爱,学习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艺术品格,不留俗、不媚俗,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李长春同志在参观《不负丹青——吴冠中艺术特展》时的讲话精神,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宽容挫折和失败,鼓励和培育创新文化,积极探索并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和发展的新机制。为艺术人才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使艺术创造得到更广泛的尊重,为更多的优秀作品不断产生创造条件,为催生名家大师营造良好环境。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7月23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求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召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始终把社会效应放在首位,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之风,要求我们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们、推动发展的功能,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向以吴冠中为代表的优秀艺术家群体学习,不断攀登艺术高峰,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我和吴冠中先生生前有过几次不长的接触,但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去年10月份,吴冠中先生90岁诞辰前后,我陪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去给他过生日,吴老说他一辈子没有生日,他认为个人过不过生日无足轻重,只要有好的作品留给后世就是最大的成就和欣慰。吴老当时的状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参观过他的一次作品展,当时他给中国美术馆和几个馆捐献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吴老亲自陪我们去看展览,看到一幅他当年写生的时候在张家界写生的一幅画,我就谈到我去张家界的时候,跟张家界的朋友们也说,张家界之所以在世界上成为有名的旅游胜地,其中和吴老还有一点渊源,就是因为他到张家界写生,那个时候条件还非常艰苦,写生过程中画了画,拍了很多照片,做了很多宣传,当时张家界“在深山无人问”,后来张家界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吴老非常开心,他说我也算做了一件好事。
几个很短暂的接触,吴老的胸怀、品格、对人生、对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的感悟,深深感动了我。吴老不但是学贯中西的一个大艺术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鼻祖,90岁的老人引领着我们的艺术发展,站在潮头,引领艺术发展方向的著名艺术家。今天在纪念吴冠中先生座谈会上,我在讲话之后有这么两点感想,也觉得是一吐为快,表达对先生的深情。
胡振民书记说,根据中央宣传部的统一部署,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共同举办吴冠中纪念座谈会。胡书记全面概述了吴冠中求索、创新的一生。在座谈会上,胡振民书记收到了一幁珍贵的照片:2007年他和吴冠中先生热烈握手的合影。胡书记高兴地和蔡武部长分享起当年和吴老的交往,并即席回忆起2006年的赋诗一首:“恭贺吴冠中先生太和门捐赠墨宝 (2006.8.28.)融贯中西笔有神,丹青映照太和门。历经艺海得真谛,留取高风铸国魂。 注: 当时我去故宫太和门出席吴先生的捐赠仪式并共进午餐,事后,我将此抄寄先生,先生亲笔回信表示感谢。”
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认为,吴冠中创造了中国美术的新样式和西方易于接受的当代中国美术形式。吴冠中一系列关于中国美术的观点是很有创新和启发的。吴冠中认为东西方艺术在共同追求人性、情感等最高层次的根本问题上是相同和一致的,仅仅方式不同。吴冠中强调要做有思想的艺术家,他崇拜鲁迅,主张用艺术改善大众的思想。吴冠中反对“戴着假面具跳舞”,他的作品都是自己真情和真思想的表现。改革开放初期,吴冠中受著名学者黄药眠的启发提出美术“形式美”、“抽象美”等问题,对美术界解放思想发挥了很大作用。吴冠中提出艺术“风筝不断线”,作品要为群众所认可,是要感染而不是迎合,保持与人民群众和祖国的血肉联系。吴冠中主张艺术要有个性,自由地表达个性,自然地流露,不矫饰,不做作。他重视错觉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要求画家不要拘泥于眼见的事实,要充分发挥视错觉的作用善于创新。吴冠中的一些观点具有率真而深刻的片面性。吴冠中主张不要迷信古人,有人讲吴冠中不懂民族传统。我在一个座谈会上听到中国美协秘书长、中国美院原副院长刘健说过,许江曾给他看过一封吴冠中用毛笔写给吴大羽老师的信,一看就知道吴冠中是有很好的帖学基本功的。吴冠中与徐悲鸿等人的争论是不同学派的争论,他写的“笔墨等于零”一文,文章意思是好的,同样标题是具有“深刻片面性”的。我问他为什么起这么个标题?吴先生说,不用这个标题怎么能刺激警醒人呢?吴冠中崇尚石涛、八大,他抓住了石涛画论的核心“笔墨当随时代”。我认为,现在确实有些人因为五四运动对传统的全面批判,而大肆宣传“唯笔墨论”,中国画光是笔墨,没有意境怎么行呢?黄宾虹是20世纪笔墨大师,但再出几千个、几万个黄宾虹,并不值得骄傲。吴冠中大声疾呼,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洋垃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先生,与吴冠中相交几十年,亦师亦友。袁运甫说,吴冠中先生走得太快了,实际上吴先生还有很多想法没来得及实现。吴先生是很谦虚的人。晚年他最感到满足的就是当年选择了回国。当年在法国时,他和赵无极、朱德群、熊秉明四人曾通宵达旦地讨论是否要回国。吴冠中认为,中国人离开祖国就没有了创作的源泉。他去世前不久,朱德群夫人来北京举办朱德群展览,吴冠中跑上跑下帮助,尽了很大努力。那以后不久,就发现肿瘤转移到肺部了,医生说只能生存3到6个月了,不会超过半年,这已是这种病情的生命极限了。他始终关注着油画民族化,后来他开始创作水墨画。吴先生的画画条件并不很讲究。他喜欢画丈二匹的大彩墨画,原来的画室小,摆不开,后来总算有个大画室了,所以很多大彩墨画是在他生命最后几年功夫画的。过去他经常讲不要晚年后悔素材积累少了,要大量积累素材,所以他说“不出两年,我就必须要下去(写生)”。吴先生的身体不是很好的,小肠气、肝炎等各种疾病都一直困扰着他。他的作品都是忍着疾病的痛苦创作出来的,他把作品都捐出来真是很不容易的。他对忍耐、吃苦都习以为常了,这么一个老人忍受着病痛坚持为艺术而奋斗,很感动人。他创作的很多作品我都是见证人,20世纪80年代,我们一起去大西北,他见到高昌遗址时那种对历史兴衰的激动和感慨。他主张国画现代化,要努力创新。他画油画,很注重笔的力量、笔法,强调先灰后亮,他把色彩、色度提高到一个宽广的领域。1983年,吴先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吴先生入党首先是因为他在教学上的突出成就,吸收吴先生入党,是为了让优秀的老知识分子能起到带动青年教师的作用。当时强调要把优秀的老知识分子请到党内来,吴先生的入党是支部表决一致通过的。吴先生带教写生跑遍浙江、苏州、井冈山、广东等地,他爱画如命,对自己的艺术成果是极为重视的。一次他从广东回京,因为油画未干,他竟然把画放在座位上,自己站了几十个小时。